2022-07-15 13:50:34 红河华图考试网 http://honghe.huatu.com/ 文章来源:云南华图
2022年省公务员行测科目笔试已于7月9日上午顺利结束,小伙伴们考的怎么样呀,有没有被一些题目难倒呢?大家都知道,《行测》试卷分成五个部分,分别为:常识判断、言语理解与表达、数量关系、判断推理和资料分析。下面我们就根据广大网友的考试回忆,复盘一下这次考试中言语理解与表达模块,在这个模块中,有些题目难度较大,有些题目中设置的陷阱也较多,还有些题目“坏得很”,不按套路出牌,让我们无从下手,我们就一起来看几个在这次考试中不按套路出牌的题目。
一、常识判断
1. 结合时事的“战胜疫病”
【例题1】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多次战胜疫病,下列说法错误的是:
A.《汉书》载:“民疾疫者,舍空邸第,为置医药”,表明“隔离”是一种防疫措施
B.1910年东北爆发鼠疫,伍连德博士在抗击鼠疫的过程中,发明了中国第一款口罩
C.宋代时各地建立了“安济坊”用于救治被瘟疫困扰的百姓,政府定期派官员下坊巡视
D.中国近代才开始用“种痘”之法抵御“天花”
试题分析:据清代医学家朱纯嘏在《痘疹定论》中记载,宋真宗(公元998—1022年)或仁宗(公元1023—1063年)时期,聘请四川峨眉山的一位神医,为宰相王旦之子王素种痘获得成功。后来王素活了六十七岁,这个传说或有讹误,但也不能排除宋代有产生人痘接种萌芽的可能性,到了明代,随着对传染性疾病的认识加深和治疗痘疹经验的丰富,便正式发明了人痘接种术,所以中国古代便已开始用“种痘”之法抵御“天花”,而不是“近代”。D项表述错误。都感觉会考新冠病毒,但没想到会考古代防疫,出题人不按套路出牌。
2. 陌生的“丙烯酰胺”
【例题2】丙烯酰胺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2A级致癌物,即可疑致癌物。食品中的丙烯酰胺并不是人为添加到食物中,而是在烘焙或烹饪的过程中产生的,下列烹饪手法中生成丙烯酰胺最少的是:
A.干煸四季豆
B.炸油条
C.白灼虾
D.炝炒白菜
试题分析:在食品加工过程中,温度和时间对丙烯酰胺的生成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。丙烯酰胺主要存在于煎炸、焙烤等经过高温加工的食品中。随着油炸温度的升高和油炸时间的延长,产品中丙烯酰胺含量明显上升。加工过程中,将温度控制在120℃以下,丙烯酰胺的生成量较少;而当油温从120℃升高到180℃时,产品中丙烯酰胺含量增加了58倍。A项“干煸”是将不挂糊的小形原料,经调味品拌腌后,放入八成热的油锅中迅速翻炒,炒到外面焦黄时,再加配料及调味品。B项“炸油条”主要工艺是油炸。C项“白灼”指的是将原汁原味的鲜虾直接放进清水里煮食。D项“炝炒”就是用热油将花椒、干辣椒、蒜片的味道炝出来,待蔬菜入油后再将这股麻辣鲜香施与它。所以,白灼虾中“白灼”方法烹饪生成丙烯酰胺最少。出题人应该是个美食家,对烹饪颇有研究。
3. 中央一号文件出现的“揭榜挂帅”
【例3】“揭榜挂帅”是通过高额悬赏征集科技创新成果,把需要攻关的科研项目张榜,谁有本事谁就揭榜。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改革科研项目管理模式、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的高度重视。下列说法不准确的是:
A.采取“一对一”的揭榜方式
B.支持企业牵头组建的创新联合体“揭榜攻关”
C.是一种以科研成果来兑现的科研经费投入体制
D.“政府搭台、创新唱戏”将各自的资源优势有力整合到一起
试题分析:我们都知道中央一号文件出现过“揭榜挂帅”一词,但很少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,出题人出题不按套路考到了含义,真的让我们猝不及防。从揭榜方式看,它主要包括“一对一”和“赛马”制等两类。当前多数省份采取“一对一”的揭榜方式,同时鼓励揭榜单位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同攻关,而针对需求方无法确定唯一合作对象的情况,部分地区注明揭榜方可为2—3家,实行“赛马”制。选项A中表述为,采取“一对一”的揭榜方式,过于绝对,A项错误。你能感觉到出题人的套路吗?
二、言语理解与表达
(网友回忆版)1.在这片土地上,红色文化________,除了红色史迹,这里还诞生了许多红色文化名人,陈独秀、陈延年、陈乔年父子、“两弹元勋”邓稼先等,他们的革命、奋斗、拼搏精神不仅推动着时代________,也深深地影响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。也正因此,这片土地上才会产出敢于“大包干”的小岗村人、孕育出“舍小家、为大家”的王家坝精神。这些共同________成红色文化的精髓,成为不断奋进的精神动力。
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:
A. 沉重 行程 凝集
B. 厚重 进程 凝结
C. 稳重 过程 凝聚
D. 庄重 历程 凝固
试题分析:第一步,分析第一空。根据“红色文化________”可知,填入的词要形容“红色文化”且体现积极的感情倾向,A项“沉重”比喻分量重,程度深,感情倾向偏消极,与文意不符。B项“厚重”形容浑厚有分量,符合文意。C项“稳重”比喻庄重而有分寸,不轻浮,通常形容人,与“文化”搭配不当。D项“庄重”比喻严肃端正,不轻浮,通常形容言语、举止、文辞等。排除A、C、D项。锁定答案B选项。
第二步,验证第二空、第三空。“进程”指事物发展变化或进行的过程。“凝结”指集聚,凝聚。均符合文意。
因此,选择B选项。
【反套路之处】从第一个空入手时,大家可能会把每个答案都带入到语境中,与“红色文化”搭配着都读一遍,从语感上选择出自己觉得比较顺口的答案,从而在脑海里留下一定的答案印象,比如“庄重”读起来感觉可以用来搭配文化,第二三个空时就会忽略它们的具体意思,就会选择错误的D选项。
(网友回忆版)2. ①我国现存辽塔约有90座,其中辽宁省内就有约40座
②辽宁辽塔的“辽”字,既有空间上的地理分布,又有时间上的历史积淀
③辽代古塔简称辽塔,以独特的风格造型和精美的建造艺术在中华古塔中独树一帜
④一座座矗立在辽宁省内的辽塔,历经千年,记录着佛教在东北地区的传播流变,也成为我们窥探大辽王朝兴衰的一扇窗
⑤契丹民族兴起于辽河河畔,辽宁省名源于辽河
将以上5个句子重新排列,语序正确的是:
A.③①⑤②④
B.③⑤①②④
C.②③①④⑤
D.①③②⑤④
试题分析:第一步,对比选项,确定首句。③通过“辽代古塔简称辽塔……”,属于概念表述的句子,也可以说③是引出话题的句子。①是讲述目前我国辽塔的现存数量,②是讲述辽塔的“辽”字承载的意义,这两个句子都是围绕“辽塔”这个话题具体展开表述的句子,按照提出话题——展开话题的顺序,③在①前,③在②前,排除C项和D项。
第二步,对比A项和B项。①指出“其中辽宁省内就有约40座”,⑤讲述“契丹民族兴起于辽河河畔”是在围绕辽宁这个地方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辽塔,所以①在⑤前,排除B项。
因此,选择A选项。
【反套路之处】通常在这种“群魔乱舞”的首句确定中,大家通常拿过题目先对行文顺序进行一定顺序判定,看看是否轻松解开这道题。等到发现有点难解时,再用老师所讲解的办法去解题。小伙伴们看到这道题会觉得要先通过中国知道“辽塔”,然后再去详细的了解“辽塔”的各个方面,这样一来从首句的选择上就锁定了D选项,从而选择了错误的选项。
自古真情留不住,从来套路得人心,这些反套路的题目经常会迷惑到我们,但我也相信我们的考生能在考试中以不变应万变,能在平时中勤奋刻苦练习,在考场上“秒杀”答案,取得自己最理想的分数。
关于云南公务员考试的更多信息请查看下方【2022云南公务员考试信息汇总】
↓↓↓考试相关推荐↓↓↓ | |
笔试成绩查询入口 | 笔试成绩分数线 |
历年进面分数 | 资格复审_面试公告 |
省考面试礼包 | 【课程】公务员笔试系统提升班(¥680) |
省考面试图书 | 【图书+历年题】云南公务员6本套 (¥85) |
【点击查看更多资料】 |
+小编了解更多考试信息
回复"省考面试"拉你进公务员备考交流群